查看原文
其他

《南方车站的聚会》成“金棕榈”大热门,为何国际电影节钟爱现实题材?

黄亚晶 文化产业新闻 2019-06-11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新闻

作者:黄亚晶

美编:卢星宇


戛纳金棕榈奖即将揭晓,我国现实向影片《南方车站的聚会》首映惊艳戛纳,成为本届金棕榈大热门。根据以往获奖作品来看,人性和道德是其一贯评判标准,那试问,是否《南方车站的聚会》口碑颇佳也是因为聚焦于人性和道德话题?而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又为何会钟情于沉重话题?

 



刁亦男新作惊艳戛纳

 

我国影片《南方车站的聚会》首映惊艳戛纳,评分排名第二,更是收获了观众长达4分钟的掌声和外媒的一致好评,而这也使得它有望成为本届最大金棕榈黑马。

 

戛纳电影节倍受瞩目的除了众明星的红毯造型外,就当属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奖了,金棕榈大奖即将揭晓,而近日入围第72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也录续在戛纳首映,其中我国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南方车站的聚会》口碑横扫戛纳电影节,官方评分排名第二,成为本届金棕榈奖大热门。

 

(《南方车站的聚会》评分2.8,排名第二)

 

《南方车站的聚会》是刁亦男继《白日焰火》后又一潜心力作,该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名小偷在绝望的逃亡路上自我救赎和忏悔的故事。《南方车站的聚会》没有当红流量小生,也没有特别华丽的视觉特效,它有的只是胡歌、廖凡、桂纶镁等一众老戏骨的倾情演绎,以及刁亦男导演对中国故事的叙说和对中国现实的理解。

 

《南方车站的聚会》是本届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作品,自然而然它也被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当然,该影片也不负众望,它在视听语言各个方面都给人以强烈震撼和沉醉。黑色元素、特有的方言和强烈的光影色调对比将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在向全世界人民诉说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激起了外媒和评委人的强烈共鸣,观众们给予影片与主创长达4分钟的掌声,掀起了此次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一个小高潮。



此次《南方车站的聚会》角逐戛纳金棕榈大奖,不仅是一个导演的突破和创新,也是中国电影的进步和提升,更是为中国故事和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风向标。

 


 国际影节对底层社会青睐有加

 

纵观历年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获奖作品,可以发现,这些国际电影节更加青睐于那些借助底层社会小人物的命运沉浮来体现人性和道德的影片,《南方车站的聚会》成为金棕榈大热门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获得第71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的是日本影片《小偷家族》,该影片讲述一个家庭靠犯罪来维持家计的故事,借助犯罪元素来撕碎短暂的表层亲情面纱,通过爱与残酷现实的博弈将家庭的式微与毁朽、个体的成长与群体的分崩离析赤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这也深刻的暴露出社会的失败之处以及人性的不足。

 

 

影片《罗马》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该影片在 2018年获得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它以一个女佣为切入点,讲述了女佣和雇主家的女主人两人分别被各自的情人/丈夫抛弃,在惶惶之中重新振作起来的故事。本片导演用黑白镜头和平淡细腻的手法,用一个底层阶级女佣的眼睛来观察整个社会,展现了时代的动荡和人生的悲欢。

 

柏林国际电影节也青睐此类作品,如获得2019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同义词》,该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便是将故事交给观众来解读,它通过描述一个以色列男人为了融入法国生活放弃母语,而硬啃法语字典,来试图在法国的语言文化中逃避过去的创伤,改变自己的身份。从小的方面看,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份焦虑,但上升到家国层面,它则将矛头直指难民问题以及亚洲文化与欧洲价值观的冲撞上。



此外,通过观察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华语电影来看,可以发现,无论是张艺谋的《红高粱》《一个都不能少》还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抑或是李安、王家卫、侯孝贤导演的作品,均将笔触聚焦在小人物上,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沉浮进而来反映整个人性道德和家国情怀。

 


为何国际电影节更加钟爱剖析人性和道德?

 

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作品不乏喜剧和温情作品,但更多的还是深沉和暗黑的影片。那么试问,为何国际电影节更加青睐将人性伤口和道德缺口赤裸裸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不愿意以一种欢乐的色调去描述生活和歌颂社会呢?

 

悲情色调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在文艺作品里还是现实人生中,伤痛时刻远远多于快乐,而快乐相比之下,又是转瞬即逝的,唯有悲惨的人生和命运能带给人们更多的遗憾和震撼,更能激起人们的眼泪和情感的共鸣。

 

如我国的《霸王别姬》,这部影片将镜头聚焦在同性问题上,它以一种灰暗和悲伤的色调讲述了主角的悲惨的命运,同时也凸显了当时社会的冷漠无情,这让生活在当今这个开放社会的观众更能体会到主角的心酸,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振。

 

 

小人物的命运沉浮是一个时代深刻的写照。一个社会的动荡和巨变,往往在底层小人物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和平年代,他们是与繁华都市格格不入的一群,在动荡年代,他们又是最先受到波及和被牺牲的一群。相比起描绘精英阶层和上流社会的精致生活,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更具真实性,更能反映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如《小偷家族》就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犯罪故事,将家庭、个人、团体和社会的诸多问题都暴露在众人面前。

 

人性和道德没有国度之分,没有种族之别。虽然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但人性和道德问题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自古以来,人性和道德就是诸多文艺作品的诉诸对象,进一步讲,它也是诸多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源,因此表现人性和道德的影片自然也能突破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被全世界人民所共赏。

 

近年来,我国影片摘得国际电影节大奖的数量逐渐增多的情况就足以证明,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也许很多人看不懂他的故事,看不懂他的美学风格,但我们一定能读懂他镜头中平凡人们努力向上爬的奋斗人生,一定能从这些小人物的生活中发现自己的影子。


 


结语

 

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评判标准是否确实是以人性和道德为标准我们无法知晓,但值得肯定的是要想让中国故事更远的走向国际社会,能引起全世界人民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就要深深的扎根现实,扎根人民!

 

资料来源:豆瓣影评、华西都市报。


往期精彩(点击文字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